澎湖廟宇祭拜的神明多為「王爺」,因獨立於臺灣本島之外,造就了異於其他地區的王船信仰,以另一種型態呈現。可分三類,澎湖標準型、舊奎璧澳型、望安花嶼型。共同特色包括王爺名號每科不同、視王爺為一家親;迎送時間不定、遊山遊海迎王遶境、醮典簡略且多公開;祀王儀式繁複隆重,多在秋冬時節舉行;迎送地點必在海邊,送王時,各路王爺前來相送,王船燃燒後,便安靜離去。澎湖地區王船遶境時,前方有一個特殊人物「報馬仔」,為王爺打探開路,有如交通警察一般;報馬仔打扮奇特,每每出現總是吸引眾人目光,且會沿路發送餅乾、糖果、零錢給民眾,象徵獲得神明庇佑保平安。此外,有別於一般祭典由大人擔任法師,澎湖王船祭典活動裡常可見以青少年為主的小法師,當地人稱「小法」,主要協助廟方請神、拜祭等儀式,此一習俗已有三百年歷史。
- 「北甲北辰宮」為馬公北甲之角頭廟,當年北甲居民多是作糕餅的師傅,故有「北甲好龜粿」的美稱。北辰宮主神為朱府王爺,圖中隊伍前方手執黃旗者為報馬仔。2009.06.07, 澎湖縣馬公市, 王素滿攝影
- 遶境時由善男信女們所組成的掃香路陣頭,手持線香,揮動掃把做掃地狀,替鼓典陣及神轎開路。澎湖地區送王時,婦女穿著特製的制服,負責將馬路掃乾淨,以便讓王船通過。2009.06.07, 澎湖縣馬公市, 王素滿攝影
- 澎湖地區報馬仔至千歲爺前領令,為千歲爺打探開路,有如交通警察一般,當報馬的人,可以得千歲爺一支令旗,保佑平安。報馬仔身上揹一個布袋,以一塊錢向行經店家購買糖果、餅乾並裝滿布袋。送王時,一身衣飾隨王船火化。2009.06.07, 澎湖縣馬公市, 王素滿攝影
- 澎湖廟宇祭拜的神明多為「王爺」,以王爺信仰為主的聚落皆有迎王、送王的習俗。送王時,涼傘下為各路王爺前來相送,王船燃燒後,則安靜離去。2009.06.07, 澎湖縣馬公市, 王素滿攝影
- 送王時,報馬仔脫下衣物,與王船一起火化,表示任務完成。2009.6.7, 澎湖縣馬公市, 黃文博攝影
- 送王時,以動力車輛拉動王船。2009.6.7, 澎湖縣馬公市, 黃文博攝影
- 報馬仔,澎湖本地俗稱「破癖」(pho2 phiah1),通常由信徒自願擔任,主要負責開路、報信等工作,報馬仔一身行頭造型奇特,穿著黃、紅衫褲,頭戴草環,腳穿草鞋;肩扛油紙傘與豬腳、酒壺;手執令旗、鑼、提袋,提袋內裝糖、餅及硬幣等物,皆有保平安作用。民眾相信向破癖索取或食用其身上之物,可改運且免於病痛,亦使孩童更能順利成長。圖為報馬仔為向王爺稟報任務圓滿達成。2009.6.7, 澎湖縣馬公市, 黃文博攝影
- 澎湖因遠離臺灣本島,故廟會的儀式自成一格,別具特色,且大部分保留了原來古老的傳統祭典儀式。本圖中間持劍者為「小法師」,右側穿黃紅相間服飾者為報馬仔。2009.06.07, 澎湖縣馬公市, 王素滿攝影